


內政部對偏遠地區的定義為:「人口密度低於全國平均人口密度五分之一之鄉鎮市;或距離直轄市、縣市政府所在地七點五公里以上之離島,計六十五鄉鎮。」
然而部分山地和離島地區,雖不符合偏遠地區的定義,但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,就醫便利性和醫療資源遠不及都會地區。這些地方交通不便、人口稀少且分散,醫療資源普遍不足。
據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統計,台灣有近 32 萬人居住在難以就醫的地區。交通不便、醫療院所遙遠,讓他們即便有健保卡,卻放任病痛積累、鮮少使用。

只要有機會下山,奶奶都會到藥局購買各種成藥。「落山一趟看醫生就硬篤,阮就愛家己把藥款款好。」飽經風霜的手輕輕拍拂了兩下胸口,像在安撫眼底溢出憂慮的我們、也給自己安實的鼓勵。
抽屜那疊厚厚的藥,除了有自己選購的成藥外,還摻有不知多久前看醫生拿回的,未吃完的各種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藥物。但爺爺奶奶們不知道,發燒不一定是因為感冒;身體痛,也不是因為務農太勞累;藥如果過期了,更不能隨便服用。
健康識能是指個人獲取、理解、評估並應用健康資訊的能力。當長輩的健康識能不足,可能導致其無法做出正確的健康決策,無形中提高了健康風險。


2025 年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,老年人口突破 470 萬,每 5 人中有就 1 位老人。
與此同時,台灣高齡者的不健康餘命遠高於其他國家,在人生的最後一哩路,平均有 8 年需仰賴他人照顧,拄著枴杖、坐著輪椅或長期臥床。
如何讓長者健健康康、有尊嚴地走過人生最後一哩路,是台灣社會面臨的迫切議題。


而當視角切換到偏鄉,高齡長者的健康處境更為艱難。
即便有社區/據點提供日照服務,但醫療可近性低、長輩的健康識能不足;社區/據點工作者(照服員)光是備餐/送餐就佔去大多時間,人力不足又難以找到專業授課師資,都成為減緩長輩失能的阻礙。


我們為醫療資源不足的社區據點導入偏鄉遠距健康促進計畫。
藉由社區健康促進師進行一對一長者健康調查,統整出社區長者的健康需求,據以規劃各種健康促進 LIVE 課程與醫護線上衛教引導。
不僅有效提升長輩的健康意識、維持良好習慣、延緩退化,還讓偏鄉的照護工作者獲得更全面的支持、提升照護機能,進而降低潛在長照成本。


我們或許無法改變偏鄉缺少醫療院所的困境,卻可以藉由各種多元課程,達到健康促進的效果。
透過數位遠距,我們將中醫、運動專家、心理師、音樂治療師等 21 種職類的專家帶進偏鄉。藉由提升長輩們的健康識能與基礎體能,讓他們更加健康、遠離失能風險。

針對導入偏鄉遠距照護服務的社區/據點,我們對長輩進行服務導入前、後的健康意識調查,藉以了解服務是否有效提升長輩的健康識能。
由 2024 年長者健康意識調查結果 可知,服務導入前有高達 80.7% 的長者健康識能不足;但在服務導入後大幅下降至 24.4%。整體而言,平均進步了 73.5%。

截至 2024 年,我們已透過數位遠距,將健促師與各領域專家帶進 284 個偏鄉社區據點。
邀請您捐款支持,讓健促師為一個偏鄉據點的數名長者提供專業個管協助,讓醫師、營養師、物理治療師、運動專家、音樂專家...打破距離限制,為長輩帶來健康與實質的陪伴。